教师拖堂到底好不好

在很多中小学,明明下课铃声已经响了,学生却迟迟不出教室,原来教师还在里面讲课,下一节课的老师可能早就侯在教室门口了。可等这节课下课了,下节课又快上了。同学们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就像在进行一场车轮战,学生成了不知疲倦的学习机器。

课间十分钟,是为了让孩子在久坐四十分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后,能够适度放松身心,以便更专注地投入下一堂课。但近来,要求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的诉求成了热议的话题。中小学生的课间10分钟被占用,大致分两种情况,一是学校出于安全的考虑,限制学生课间的活动范围、活动时间和活动方式等;二是教师个人占用课间10分钟继续授课或练习。无论哪种情况,都对学生弊大于利。第一种情况在笔者的地区不常见,第二种情况应该说,在国内中小学校园应该是非常普遍。

2021年《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要求学校应把学生的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不得占用课间时间。

如果下课铃响,学生还被要求继续听课,不能离开教室,缺乏劳逸结合的活动,长此往会损害学生的身体,如关节、视力、心肺功能等,同时,因为边际效应,学生在下一节课的专注度也会降低。学习讲求劳逸结合。课间的十分钟休息,不是课堂的延伸,而是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不可侵占的重要部分。

教师拖堂的初衷是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通过更多的训练时间巩固知识。所以,也确实有很多喜欢拖堂的老师任教的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会比不拖堂老师的班级学生成绩更好。但这往往是表面现象,拖堂的老师往往不只是占用了课间的10分钟,往往还占用了学生其它非考试科目的时间。甚至还利用中午午休、下午延时服务等的时间,可以说,一切能利用的时间都可能被这位老师利用起来:讲课、讲题、练习、辅差等。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来完成这一位老师功课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被极度压榨。这难以避免地会影响到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和正常的自主学习和休息时间。但学生的学习不仅是教师的讲授,自主的学习和构建知识体系其实更为重要。

所以在小学学习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或者考试成绩很好的班级毕业升入到初中后,出现学习吃力的情况不在少数。因为小学时,教师通过机械式、重复式的练习,加之大量时间的累积,学生成绩确会通过分数体现出来,但学生的思维水平不见得有高水平的提升。但升入初中、高中,低水平的思维就难以通过机械重复的练习来提高成绩了。

话说回来,对于教师拖堂,且不说这点时间真的能给学生多少知识的传递,也暂不问学生是否还沉浸在教师营造的知识海洋中遨游,只说这样的拖堂行为传递给学生的是不是一种不遵守规则的价值取向?老师可以不按规定的拖堂,学生是否也可以不守规矩的听课?规则意识其实也是人处在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的素养。老师的一言一行在潜意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于其通过这样的时间压榨,不如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与习惯。

当然教师偶尔的耽搁并不是问题,我们担心的是无视学生休息的权力长期占用学生课间或其它学科课堂的行为。但有人又会说,这些行为的根源又可能指向应试教育的本质问题上来。但如果把一切不当行为都归结为应试教育的本质问题,那这本身就是问题了。即便因为高考是看分数,但提高学生成绩,难道占用学生的合理休息时间是必经之路吗?笔者始终认为,人本身有个体差异,文化科学习落后的学生,在其它方面并不一定落后。不是每个人都能进985、211,因才配位更科学。即便每个人都能考700分,目前的985、211学校也不够吧。社会不仅需要适合搞科研,会开发,懂管理的人,还需要从事工业生产、农业种植、运输物流、第三产业等,各行各业都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每个行业、每个岗位都能成为人才。

所以,面对高考,面对教育,面对基础教育,作为教师,我们可不可以不要太过分看中眼前的学生成绩?学生成才往往不是因为你教他的这点分数,特别不仅仅是因为你压榨学生而提高的分数。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面对人生的态度,更能决定他成才的高度。所以,花费合理的教学时间,选择正确的教学方式,做好本职工作,不过分苛求学生,不过分苛求自己,让学生学习多一点自主,让自己多一点淡然,让自己也多一点时间去想想教书可以不仅仅是教书,做这样的教师或许并不是不可以。

一家之言,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